【寫新聞-記者洪惠美/高雄報導】
面對氣候變遷、人口老化與城鄉落差等日益加劇的挑戰,地方創生已從過往的社區營造,成長為攸關社會韌性與永續發展的國家戰略。海洋委員會於今(114)年持續深化「海洋產業地方創生」政策,聚焦「海岸聚落新風貌」及推動接軌國際的「藍色海灘認證」,並於4月8日至9日在高雄舉辦「海洋地方創生工作坊暨113年度補助計畫成果發表會」,集結來自地方政府、創生團隊與產官學界的代表,展開一場跨領域對話,為海岸聚落注入再生能量。
開幕首日,海委會劉國列主任秘書親自出席,本次活動現場約有100餘位來自各地方政府、地方創生輔導團隊參加。發表會上午邀請國立屏東大學地方創生與城鄉治理中心主任葉晉嘉、漁創客創辦人張博仁、駁二營運中心主任王慧琳,分別從漁村活化、青年返鄉、閒置空間再利用等面向分享實務經驗,提供地方政府在實務執行上的借鑑;下午則邀請高雄科技大學謝淑玲副校長,針對女力投入海洋地方創生議題,進行專題分享,另安排基隆市政府產業發展處等3個113年補助計畫執行績效良好的單位,針對「海域安全」、「產業創生」及「海洋文化」等主題進行成果交流。
海委會表示,近年來積極協助地方政府推動海洋事務,115年度的補助方向,將以「建立完整海域遊憩管理及安全體系」、「海洋軸帶永續發展」、「發展在地特色海洋教育及海洋文化思維主流」三大主軸,其中,為與國際接軌,提供更好的沙灘遊憩品質,該會參考國際環境教育基金會(FEE)所頒發「藍旗海灘標準」,推動我國藍色海灘認證,期望經由中央與地方協力,促成我國沙灘獲國際認證,藉以吸引更多國際遊憩玩家來台觀光,也鼓勵地方政府透過地方扎根,因地制宜形塑里海特色,研擬相關計畫。此外,該會自110年起成立「海洋產業創生輔導團」,積極推動海洋產業地方創生工作,迄今已輔導基隆市、新北市、桃園市、新竹市、苗栗縣、彰化縣、雲林縣、高雄市及花蓮縣等9縣市,已具有初步成果,未來將持續擴大合作縣市及深化業務面向。
海委會劉國列主任秘書在致詞時表示,臺灣四面環海,海洋不僅是天然屏障,更是文化、經濟與生活的重要基石。在全球氣候變遷、產業轉型及永續發展的趨勢下,如何結合地方特色,創造具備韌性與活力的海岸聚落,是中央與地方共同努力的目標,另外海委會自108年開始,主動積極的協助各鄰海縣市進行推展海洋事務,在過去的一年中,見證了許多成功的案例,像是海域安全的提升、海洋文化的傳承,以及海洋產業創生的發展,未來除了推動「海岸聚落」、「藍色海灘認證」外,也將持續協助地方政府研擬發展策略並適時提供需要的資源,也希望透過這場活動,能夠進一步促進跨領域合作,為臺灣的海洋永續發展開創更多可能性。
海洋資源處處長吳龍靜表示,海洋產業創生不僅是政策方案,未來更將結合「海岸聚落」、「綠色海岸遊憩」、「親海無礙」與「藍色海灘認證」的實踐平台,也將持續透過專業輔導機制,協助各地掌握最新政策趨勢,提升計畫提案與執行品質,讓地方特色DNA與海洋產業鏈有效接軌,邁向永續營運與市場化發展的雙軌目標。
本次活動除政策分享對談與113年度各縣市政府執行成果外,更安排第二日實地走訪高雄駁二藝術特區、左營舊城、彌陀漁創基地與蚵仔寮漁市等場域,實地體驗創生計畫如何結合永續理念、文化創意與產業實力,實踐在地經濟的重構與永續海洋的願景。
海委會最後表示,本次活動選擇在高雄這座面朝大海的城市舉辦,讓來自各地的學員深刻的瞭解海洋不再只是風景,更是地方轉型的起點,並期待經由豐富多元的內容及不同面向知識的匯集,發揮出群策群力的效果,海委會未來也將持續整合中央政策與地方創意,擴大輔導能量與資源支持,做為海洋推手的支柱,持續與各界合作,攜手邁向與海共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