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雄市府攜手高雄農改場協力培訓食農教育特攻隊 – 寫生活新聞

高雄市府攜手高雄農改場協力培訓食農教育特攻隊

【寫新聞-記者洪惠美/高雄報導】
高市府農業局於5月15日與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合作辦理「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」,培訓對象為市府相關局處食農教育業務承辦人員及型農、休閒農業區、農漁民團體及社區發展協會等食農教育從業者,深化對食農教育推動方向及多元的食農教育議題的瞭解,有效打造專屬高雄來自各式領域專業的食農教育特攻隊!

本次培訓工作坊報名十分踴躍,50餘位參加學員大多已有在自有場域推廣食農教育的經驗,藉由培訓課程的學習,除能擴展視野、優化執行中的食農教育方案與活動的操作方式外,更希望透過此次培訓完成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認可的5小時實體課程時數,輔以3小時的政策及食農教育人員認可申請流程的線上課程,加上累積推動的經驗實績,期能順利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。

課程學員黃思慈是大寮「文化環境發展協會」理事長,近年來協會積極投入大寮地區的食農教育活動推廣,主題包含菱角的復耕、食魚教育及地方磚窯的歷史文化導覽活動等,問及此次參加培訓工作坊的原因:「我就是要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的資格」,協會連續兩年申請農業部的食農教育推廣計畫,結合經營的獨立書店,以及與地方多元團體的合作,她希望讓市民對大寮的歷史與產業更迭特色有更多認識,不能只停留在工業區的刻板印象。

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張芯瑜助理研究員介紹《食農教育法》立法及推廣的目的,在於帶動全民食農教育,加強飲食與農業的連結,讓民眾有充分的知識與資訊,進而做出較好的選擇。她舉例說明芭樂為國內大宗生產水果之一,維生素C高、具有地產地消及食物里程低的優勢,但許多人卻有奇異果的維生素C較高的迷思。不同的食物選擇連動影響的是農民的生計、農業與農村的發展。

高雄農改場農業推廣科林勇信科長以生產篇、團體篇、校園篇等不同場域及推動主體的食農教育案例,帶領學員透過影片觀看,解析各個案例中融入的食農教育內涵,可以借鏡的亮點及可強化之處,透過案例開展學員的實踐作法。

參考案例中的屏東麟洛鄉「永信蔬果運銷合作社」帶領學生以五感體驗來認識香檬的案例《臺灣香檬酸甜味》獲得高雄市然婕軒生產農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游雅淳的共鳴:「我覺得帶學生做檸檬、香檬、金桔的比較是很好的設計,可以幫助學生具體分辨差異」。

另一個案例-臺中大甲區德化國小的《芋見故鄉圓》,老幼共學的設計引起學員江美珠的共感,2022年她首次帶領六龜國小附設幼兒園學生進行「樹薯」主題的食農教育課程,進行根莖作物認識、DIY手作的統整活動教學,並引入在地農友教導幼童認識樹薯的種植,她特別感謝高雄市農業局及顧問團隊的輔導,讓她學習後就能回到學校操作。美珠老師感性提到:「推食農教育很辛苦,但也很有樂趣」,因此退休後,她持續協助學校及社區推動,要讓具有山村特色的樹薯讓更多孩子與社區認識。

農業局表示,從2018年開始推動食農教育深化校園,鼓勵學校與培訓出的農民種子老師協同教學,深化校園食農教育內涵與正確性,亦同步製作「高雄市食農教育推廣平台」(https://agri.kcg.gov.tw/fae/),累積豐富的食農教育資源與教案。藉由此次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培訓工作坊的辦理,農業局除希望協助食農教育推廣人員取得申請專業人員認可的資格,亦強調市府將依循「高雄市政府食農教育推動計畫(112-116)」的主軸目標及行動策略,深化食農教育的推動,打造永續的農業發展與飲食環境,也打造出專屬高雄食農教育推動最全面的專業人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