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醫響應5月9日「台灣無酒日」 從【戒一杯】開始,翻轉食道癌、頭頸癌! – 寫生活新聞

高醫響應5月9日「台灣無酒日」 從【戒一杯】開始,翻轉食道癌、頭頸癌!

【寫新聞-記者洪惠美/高雄報導】
每年5月9日是「台灣無酒日」,由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發起,串聯全台200多個公私機構與醫療院所,共同推廣「無酒、減酒」的健康生活。台灣消化系統醫學界也正式發聲:酒精對胃腸健康傷害深遠,喝酒臉紅不是小事,而可能是癌症的警訊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(下稱高醫)胃腸內科,以及高雄醫學大學口腔衛生學系也共同響應此活動,特地舉辦宣傳講座,現場讓民眾進行酒精棉片檢測,並有相關胃腸內科醫師的衛教講座,希望民眾從【戒一杯】開始,翻轉食道癌、頭頸癌,守護健康!

高醫戴嘉言副院長表示,5月9日這個日子,不只是一個紀念日,更是一個提醒我們重新檢視生活習慣、愛護自己身體的契機。這次由胃腸內科團隊發起這場活動,是因為醫師們在臨床中看到太多因為長期飲酒而導致的肝硬化、胰臟炎、食道癌、頭頸癌、牙周病的個案。這些疾病其實多數是可以預防的。而預防的第一步,就是正確認識「酒精無安全量」這個觀念,進而做到「能不喝,就不喝;有喝,就要減量」。

要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酒精不耐症呢?可以將酒精棉片貼在手臂內側靜置20分鐘,如果皮膚出現泛紅則有高度懷疑,準確率約有70%,高醫胃腸內科陳以勳醫師指出,特別是喝酒容易臉紅的民眾,代表可能帶有「酒精不耐症」的基因缺陷,體內缺乏分解乙醛的酵素,讓這個致癌物更難代謝、在體內停留更久。世界衛生組織(WHO)早已在2007年將酒精與其代謝產物「乙醛」列為一級致癌物。乙醛會直接破壞細胞DNA,累積在體內將大幅提升口腔癌、咽喉癌、食道癌、胃癌、大腸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風險。

台灣將近一半人口屬於酒精不耐症體質,為全球之冠,這也解釋了為何台灣因飲酒引起的癌症比例遠高於歐美。研究顯示,在歐美每25位癌症患者中有1位與飲酒有關,而在台灣及東亞國家,這個比例是每10人就有1人。高醫胃腸內科陳以勳醫師強調,這代表我們不僅不能用西方的飲酒建議來看待自己的健康,更要特別警覺。

根據WHO統計,酒精每年導致全球超過300萬人死亡,其中不只是癌症,還包括肝炎、肝硬化、胰臟炎、心血管疾病、失智、抑鬱症、自殺、酒駕、暴力等社會問題。因此,今年「台灣無酒日」訂下了明確的核心訊息:

• 酒精是確定的致癌物,沒有任何安全飲用量。
• 喝酒臉紅,是身體在告訴你:我無法代謝毒素,請停止飲酒。
• 即使是少量、偶爾飲酒,也會提高罹癌與其他慢性疾病風險。
• 喝含酒精的提神飲料,其實也等於攝取酒精,應納入酒害警語規範。
• 目前政府所訂每日飲酒上限過高,應下修並鼓勵零酒精生活。

台灣無酒日的倡議活動已獲得衛福部國健署、心理健康司與多個縣市衛生局響應,今年由台灣酒精不耐症衛教協會聯合多個學術與臨床機構,包括台灣酒害防治協會、台灣成癮學會、各大教學醫院與國內外研究單位,共同推動一系列宣導活動。台灣是全球第一個將「無酒日」制度化並以醫學根據推廣的國家,也正在為亞洲其他國家樹立典範。

高醫胃腸內科陳以勳醫師再次強調,食道癌、頭頸癌等消化道疾病並非命運,而是可以透過生活型態預防。無酒、低酒,是守護腸胃的第一步。今年5月9日,讓我們一起從戒掉那一杯開始,為自己和家人多一分健康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