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豬沼氣抵黃金 中山大學首推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 – 寫生活新聞

養豬沼氣抵黃金 中山大學首推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

【寫新聞-記者洪惠美/高雄報導】
碳權時代來臨,研究顯示,臺灣養豬場沼氣收集,一年最少可創造1億元的營收。國立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發布《自願性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:2024年度》,盼推動碳權市場知識的流通,減少資訊不對稱和大眾疑慮,以期吸引更多業者或非營利組織加入自願性碳權市場,投注企業資金助力溫室氣體減排。

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指出,臺灣在全球碳定價政策的浪潮中急需加速推進,自2021年通過「氣候變遷因應法」後,國內「自願性碳權市場」相關自願減量專案制度已上路,羅列強制性定價的碳費與總量管制,公定1噸二氧化碳當量定價300元,減量額度交易也於去年十月啟動。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運用國際資料庫,綜整介紹2024年度國際自願性碳權市場的一般趨勢,並揭示臺灣買家與開發者參與國際自願性碳權市場的概況。

報告指出,目前臺灣已有相應成熟的技術,包括各種碳匯之計算、造林、甲烷收集、替換各種家戶與工業設備、生物炭生產等。並進一步舉例臺灣國內具開發潛力的碳權專案:以養豬場沼氣收集專案為例,推動全臺規模在20頭到4000頭之間的養豬場進行沼氣收集,年減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可達34萬至51萬噸二氧化碳當量之抵換額度,若以每噸NT300/tCO2e計算,每年最少可創造超過新臺幣1億元的營收。

然而,報告顯示,無論是從臺灣專案參與國際碳權市場,或國內自願減量市場,2024年臺灣本地開發並由國內審核上架的碳權僅約6,080噸二氧化碳當量,在國際市場上的供應更幾乎停滯,供需存在相當大的缺口。究其原因,是碳權知識集中於少數人手中,資訊不對稱導致潛在開發者望之卻步,且行政流程繁瑣、認證門檻高,形成申請碳權的障礙。

「自願性碳權市場存在的初衷,是為了讓對地球環境有利的公益事業如森林復育能獲得企業資金,而非依賴公眾的善意。」該報告作者、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佘健源指出,然為杜絕詐騙,需透過系列認證措施。如以規模1500頭的小型養豬場為例,每年沼氣收集的減碳額度為106噸二氧化碳當量,營收為31,800元,設備費用與提出專案計畫書等行政成本卻遠高於此。佘健源表示,要解決這個問題可多管齊下,包括政府端優化申請程序、簡化審查流程;擴大知識傳播,提升對碳權原理、認證流程、市場資訊等的普及與教育;或參考國外碳抵換專案的經驗,有賴各公、協會或民間組織能協調並統整各地小農,統一提出申請,攤平費用,妥善整合小型養豬場共同應對高額行政成本的挑戰,以期成功透過執行碳權專案創造大量外部效益,加強臺灣國內畜牧產業的減碳力道。

市場觀察報告的寫作召集人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副教授佘健源,他同時也是碳權中心的指導教授之一。其他作者群包括研究生陳楚穎、祝睿與余佩芸。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與臺灣碳權交易所、臺灣證券交易所日前共同主辦「2025 年自願性碳權市場觀察及趨勢分析研討會」,除發布市場觀察報告,更提供不同面向市場參與者與主管單位之間的對話契機,並分享碳權申請與審核經驗,望此平台日後成為慣例,推動各界參與臺灣溫室氣體自願減量之工作。
免費索取《自願性碳權市場年度觀察報告:2024年度》:https://ccrs.org.tw/class-detail.php?id=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