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委會廢棄漁具創新治理國際工作坊 促進全球合作與能力建構 – E報生活誌

海委會廢棄漁具創新治理國際工作坊 促進全球合作與能力建構

【記者洪惠美/高雄報導】
為展現海洋委員會向海廢宣戰的決心,海洋委員會於昨(24)日下午在高雄展覽館舉辦廢棄漁具創新治理國際工作坊,邀請國內及美日韓專家學者齊聚高雄,分享各國經驗,研商海洋廢棄漁具創新治理策略,集思廣益提供創新治理的概念及經驗。

近年來在不少海域都發現,海洋廢棄漁網具造成海洋生物死亡、沉入海底的漁網會影響海底生態,甚至船舶也因此絞網而造成經濟損失以及人員傷亡。據統計,全球每年有64萬公噸的漁具被拋棄在海洋中,占海洋塑膠垃圾總量的13%;根據海洋委員會的統計,廢棄漁網重量大約占臺灣每年清理海底廢棄物總重量近九成,加上廢棄漁網組成複雜,也是臺灣主要的海廢處理目標。

海洋委員會副主委黃向文在致詞時表示,海洋廢棄物是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海洋保育議題,聯合國甚至將海洋廢棄物列為「僅次於氣候變遷」的全球危機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致力於2024 年底完成具法律約束力的《全球塑膠協定》(Global Plastics Treaty),但對於難以清理的廢棄漁網議題仍未達成共識,足見廢棄漁網議題的多元與複雜。黃副主委提到,臺灣是重要的海洋國家,這場「廢棄漁具創新治理國際工作坊」邀集臺、美、日、韓的官產學界專家,共同探討廢棄漁具治理、分享創新政策或實務解方。海洋委員會推動成立的海廢再生聯盟已將近60位聯盟成員,累積一定的海洋科技實力,今(113)年開始推動「印太區域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」,希望藉由進入國際、推動臺灣與世界的海洋事務國際合作,這也是舉辦這次工作坊最大的目的。

工作坊首先由海洋保育署陸曉筠署長分享政府、民間企業與非政府組織(NGOs)如何攜手合作,推動廢棄漁網具的回收與再利用,並建構出一套循環永續的資源管理系統;富勝紡織董事長柯漢哲分享研發海洋回收再生纖維的心路歷程,並進一步運用在袋包、服飾上,以職人精神製作環境友善的紡織品,帶領全球看見藍色創新的無限可能;美國海洋聯盟(TMA BlueTech)執行董事Matt Classen則分享了美國廢棄漁具的最佳範例,從如何降低漁具遺失、回收廢棄漁具到建構正確的回收知識,以減輕海洋生態壓力;來自日本全球環境戰略研究所(IGES)研究經理豐島淳子分享了日本如何經由分析海洋中的廢棄漁具種類、分佈以及可能來源,進一步了解問題的根本並防範;韓國東亞海網絡(OSEAN)創辦人洪善均博士表示,韓國的廢棄漁具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加強立法規範、提高監督執法力度、推動技術創新,強化國際合作交流經驗,這不僅大幅度降低了廢棄漁具對海洋環境的威脅,還為全球其他國家提供了寶貴的借鑒經驗。

最後的專題研討由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帶領進行「廢棄漁具管理與創新技術的綜合策略」座談,各國專家們就廢棄漁具管理的政策與治理、創新解決方案以及區域合作策略展開深入討論。專家們表示,政府與相關機構應透過完善的法律框架及治理結構,確保廢棄漁具的有效管理與減少。而創新解決方案則為廢棄漁具的回收再利用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,透過導入新材料與技術,有效降低其對海洋生態的負面影響。座談結論也強調臺灣、日本、韓國及其他國家間區域合作的重要性,跨國合作是應對廢棄漁具問題的關鍵,透過區域間的經驗交流和資源共享,各國才能夠更有效地應對全球性挑戰。

目前海洋委員會正跨部會合作處理海洋廢棄漁具的問題,除了農業部推動刺網實名制外,也透過各地政府補貼漁民妥善回收處理廢棄漁具,亦協助各種海上清理作業;在技術方面,更鼓勵各種創新處理廢棄漁具技術,如漁具材質的再利用等,並持續引進更多國際資源、觀念和技術,來面對此一嚴峻問題。海洋委員會期許透過這次的工作坊經驗交流,與更多周邊國家合作,為廢棄漁具的治理帶來新的契機與動力。